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4
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4
漫步在工匠之城

木版畫雕刻師 石井 寅男

昭和37年(1962)3月,他拜版畫雕刻師久我傳吉為師,曆經9年的修行以後,在原淺草地區自立門戶至今,是現役雕刻師中最年長的一位。


 


 


石井寅男先生
 

浮世繪的版木用的是櫻木。
 

石井先生負責過的 葛飾北齋《諸國泷回》再版版畫

何謂木版畫

 

木版畫就是印在木版上的畫。進入江戶時代以後,伴隨著浮世繪的登場木版畫也得到了急速地發展。繪畫師、雕刻師、染色師的分工形態就是在這個時代産生的。

 

關于浮世繪

 
對浮世繪而言,如果畫師還在的話雕刻師就要做到區分顔色為止,看到原畫立刻就會知道使用了哪些顔色,即便是對相同的黑色,也有意將它們區分開來,這使用的是腦子裏的三原色。
 

即便顔色不同、在離開木版的地方也會用相同的版進行染色,所以浮世繪作品在5、6枚版中,最多用到30種顔色左右,《江戶百景》就使用了這麽多色彩。

 

關于千社劄

 

因為千社劄是為了信仰、去參拜的時候將它貼在山門的後面等一些看不到的地方,如果用布海苔(日本古代除食用外還主要用作糨糊)貼的話,即便是剝落了也不會留下痕迹,現在人們大多使用不幹膠紙貼,沾上就不容易揭下來非常麻煩,所以逐步被禁止了。

另外,貼在神社寺院裏的千社劄,全部都是黑白的,那些帶著顔色的都是鬧著玩的,在千社劄愛好者當中,肯花上10萬或20萬日元制作費的人也是有的。

成為一名木版雕刻師的曆程以及其工作

 

請講一講是您是怎樣成為了一名木版雕刻師的好嗎?

 
 我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想成為一名雕刻師的。以前我不愛學習,不管怎樣如果一直在家裏肯定會讓我務農的,我在家裏兄弟中又是排行第二,覺得很不舒服,就想不管怎麽說先到東京再說吧,正好有親戚家的叔叔在東京的龜戶(江東區)作雕刻師,就先到了叔叔那裏玩了幾個月。無所事事地到處溜達著看看之後,叔叔對我說,“要是沒有什麽事的話,你不想試試嗎?”,就是那樣開始的,到能夠勝任這個工作為止,用了好幾年的時間。
 

您能夠獨立勝任工作時是多大年紀呢?

 
  我當了9年的學徒,在昭和37年(1962年)時離開淺草獨立出來,當時已經有23、4歲了吧。但是當時並沒有立刻就有活兒幹,因為從學徒剛獨立出來並沒有什麽自己的客戶。而且師傅對我說:“你就是再回來也不會再用你了”,我曾經一度心灰意懶産生過放棄這一行的念頭,但又覺得如果不幹又太可惜了,于是就又堅持了一年,生活也逐漸變得更窘迫。就在這時周圍的人都勸我說,結了婚是不是會好些,我說結婚又不能當飯吃,周圍人說不對不對,一個人沒飯吃,兩個人就有飯吃了。那就結婚吧,我和妻子並肩工作過了一兩年勉強維持生活的日子,後來工作就一點一點地逐漸多了起來,可能是因為結婚以後才開始被周圍的人認可,比較起一個單身漢來說,安了家穩定下來了,工作才逐漸增多了吧。
 

請石井先生講一講您的工作好嗎?

 
 主業當然還是傳統版畫,就是到了互送賀年卡的季節,也會到美術館等地方去教人們雕刻方法什麽的,在那裏雖然同樣做的是版畫,但被稱為創作版畫。
 

關于木版畫

 

能為我們講一講傳統木版畫的雕刻方法嗎?

 
 把圖案反過來,用糨糊貼在木板上,把畫稿揭薄以後再在上面雕刻。要用小刀把線全部畫劃出來,然後用圓鑿子將周圍的部分刻掉,邊上用鐵錘敲,就是敲的話也要控制不讓自己的腳走到桌子的對面去,所以其實是手腳並用的。接下來把不用鑿子的部分削掉,最後的收尾工作用鑿子來調整,這就是它的完成過程。

 

根據版畫的種類不同制作方法也所不同嗎?

 
 是相同的,方法和工具都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稱謂上有的叫傳統有的叫創作而已,所以當染上色以後,哪個是傳統的哪個是創作的就區分不出來了。但浮世繪是能看出來的。
 

浮世繪使用多少種顔色呢?

 
 在5、6枚木板上,能夠用上幾乎所有的顔色,但是染色師最多只用到30種左右,包括退暈的顔色也算上。
 

完成的版木能印刷多少枚呢?

 
 如果因為賣的好一次就印刷個400枚、500枚的話,版就報廢了。如果一次只印100或200枚左右,然後放幾個月,等它完全幹透了,還能再印100枚到200枚,就是能夠多印也多不到幾千枚的程度。
 

同樣是版畫關東和關西在制作方法上是不是有所不同呢?

 
 江戶的浮世繪,顔色是被准確的決定好的,比如,從對花的表現形式上來看,哪個是關東做的哪個是關西做的立刻就能區分出來,關西做的染色方法很好,做的花有那種柔軟溫香的感覺,馬楝(木版印刷時用的工具)的用法不同,就是這道工序拉開的差距。至于雕刻手法上除了浮世繪以外,在染色技術上一般來說是産生不了什麽差距的。但是每一位師傅他們的手法又都是不完全相同的。現在本行業中有10人左右,聚起來一看會才發現由于教的師傅不同大家都不一樣,工具和制作方法也多少有所區別,研磨方法也不一樣。
 

在作品上,記入雕刻師和染色師的名字嗎?

 
 很少有,因為雕刻師和染色師他們都是工匠,而畫師是會留名的,因為畫師是藝術家呀,話雖這麽說,有名的浮世繪師歌川廣重在一兩件作品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大概是畫的人非常喜愛廣重,又因為是件習作所以記入了他的名字,出版單位的名字也是不能留在畫上的,(主要在專欄外側記載)雕刻師和染色師有時會把名字留下來。《江戶百景》在剛開始進行再版的時候大家都把名字留了下來。
 

關于工具

 

請石井先生給我們介紹一下您使用的工具好嗎?

 
 現在使用的這是雕刻刀,也叫小刀,用這樣一把小刀能完成整體工作的7成,因為所有的線都是用這個刻出來的,最後再用鑿子完成剩下的3、4成,所用的工具是比較少的,圓鑿子3把,平鑿子2把,也就是這些了,加上小刀1把,和7、8把清理鑿子。
 

工具都是您自己親手制做的嗎?

 
  手柄還是自己做的比較多,所以多少有些因人而異,當然刀刃都是一樣的了。刀刃都是做成能寬松放出來的,所以一年到頭都能夠使用相同長度的。這個是我自己做的工具,這是用縫紉機針做成的,沒有地方能定作這個,無論是做雕刻的還是做染色的,大家的工具都不是買回來就能直接用的,都是要根據自己的使用方便重新加工過。
  這個鑿子也是,開始買的是正規品,自己把它磨變形後故意做成這樣的,仔細看刀刃是不是變圓了。我如果不把它弄圓在雕刻時那個角就會礙事,所有的鑿子都有一些呈圓形。其中有的是自己的徒弟進來時買的,也有已經用了50多年了的工具。其實最近買過一個新的圓鑿子,拿過來新舊對比一下才發現,竟然已經磨掉了這麽多,雖然每次都只是稍微磨一磨而已,居然會有這麽大的差距。應該沒有一輩子能使用到第二把的人,都是買它一次用它一生的。小刀一鈍了馬上就會磨,清理鑿子有時也一兩個月都用不著不磨一次,但就是這樣也會有磨損。
 

 

照明用的燒瓶也是從過去使用到現在的嗎?

 
 在我還是個小夥計的時候就開始用了。有人用電的,但是電的特別熱,燒瓶過一下就不會那麽熱。我們自己也用筆寫字,寫字的時候筆一點都不會幹,用燒瓶過一下以後,不管從哪個方向走刀都沒有手的影子,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個是非常方便的。這也正是現在的雕刻師們都仍然還在使用這個的緣故吧。染色師是不會使用僅僅垂下的裸燈泡的。
 

關于傳統的分工形態

 

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分工形式現在已經有所改變了嗎?

 
 沒有,到現在為止都是完全相同的。出版單位將原稿拿到雕刻師這裏,我把它雕刻完了以後,連同原稿一起交給染色師,染色師按照原稿進行上色後再返還給出版單位,完成後的版畫由出版單位負責買賣。
 

現在,有幾家出版單位呢?

 
 東京也不過就有5、6家吧,不怎麽有正規的大的出版單位。當然關西也有,在我師傅那會兒或許曾經更多些,反過來是搞雕刻的人卻在減少,那個時候雕刻師有過20、30人,現在應該不足10人,10人左右,關西也應該都差不多這個數字。
 

如果想做千社劄,應該怎樣訂制呢?

 
 首先去同染色師談,因為一般不是什麽大的出版單位,與染色師商談自己想要什麽樣的圖案決定下來以後再來我這裏,只想要單色文字的人,有時會直接拿到我這裏來說請給我雕刻一下這個。


石井寅男先生
 
 

浮世繪的版木用的是櫻木。
 
 

石井先生負責過的 葛飾北齋《諸國泷回》再版版畫
 

 

何謂木版畫

 

 
木版畫就是印在木版上的畫。進入江戶時代以後,伴隨著浮世繪的登場木版畫也得到了急速地發展。繪畫師、雕刻師、染色師的分工形態就是在這個時代産生的。
 

關于浮世繪

 
對浮世繪而言,如果畫師還在的話雕刻師就要做到區分顔色為止,看到原畫立刻就會知道使用了哪些顔色,即便是對相同的黑色,也有意將它們區分開來,這使用的是腦子裏的三原色。
 

 
即便顔色不同、在離開木版的地方也會用相同的版進行染色,所以浮世繪作品在5、6枚版中,最多用到30種顔色左右,《江戶百景》就使用了這麽多色彩。
 

關于千社劄

 

 
因為千社劄是為了信仰、去參拜的時候將它貼在山門的後面等一些看不到的地方,如果用布海苔(日本古代除食用外還主要用作糨糊)貼的話,即便是剝落了也不會留下痕迹,現在人們大多使用不幹膠紙貼,沾上就不容易揭下來非常麻煩,所以逐步被禁止了。
另外,貼在神社寺院裏的千社劄,全部都是黑白的,那些帶著顔色的都是鬧著玩的,在千社劄愛好者當中,肯花上10萬或20萬日元制作費的人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