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November 1, 2009
Published on November 1, 2009

不折的收集,在國際上也是無與倫比的珍貴文物。


采訪時,正在舉辦《法帖與帖學派》的特別展。

王羲之(303-361)筆《十七帖-賀監本-(宋拓)》東晉(4世紀)
收集了唐代王羲之的草書書信約三十封。文章的起首都是以“十七日先書”開頭因此得名《十七帖》。同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一樣被分成各個流派,但相傳這是唐代的賀知章(659-744)的臨摹作品。

王羲之(303-361)筆《蘭亭序-神龍本-》東晉•永和9年(353),豐坊(明•16世紀)作/明(16世紀)刻
王獻之(344-388)筆《洛神賦十三行》東晉(4世紀)/刻年不明 相傳是王獻之所書的《洛神賦》的十三行殘頁。
王羲之(303-361)筆《孝女曹娥碑》東晉•升平2年(358)/刻年不明 後漢時代,歌頌為了尋找溺水而死的父親自己也投入水中的孝女曹娥的石碑。
王文治(1730-1802)筆《李思訓碑跋》清•乾隆55年(1790)
清朝後期的高官又是貼學大家•王文治的真迹。[請點擊照片,觀看詳情。]
歐陽詢(557-641)筆《草書千字文》隋-唐(6-7世紀)/刻年不明 為後世留下了優秀的楷書作品,唐初的三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詢的書法。千字文是從《天地玄黃》開始的四言古詩二五十句所構成的韻文。據說是一個叫做周興嗣的人用了一個晚上寫出來的,通篇沒有用一個重複的字的好文章。
姜宸英(1628-1699)筆《臨 王羲之尺牍冊》明-清(17世紀)
詩文優美,且曾經受到過康熙皇帝贊賞的姜宸英的書法。尺牍是書信的意思。

采訪時,正在舉辦《法帖與帖學派》的特別展。

歐陽詢(557-641)筆《草書千字文》隋-唐(6-7世紀)/刻年不明 為後世留下了優秀的楷書作品,唐初的三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詢的書法。千字文是從《天地玄黃》開始的四言古詩二五十句所構成的韻文。據說是一個叫做周興嗣的人用了一個晚上寫出來的,通篇沒有用一個重複的字的好文章。

 

姜宸英(1628-1699)筆《臨 王羲之尺牍冊》明-清(17世紀)
詩文優美,且曾經受到過康熙皇帝贊賞的姜宸英的書法。尺牍是書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