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August 1, 2015
Published on August 1, 2015

在太鼓馆里,经常能听到世界各国的各种不同太鼓的鼓声。

火焰太鼓(两侧,1/8小型)、荷钲鼓(中央,太鼓馆(西浅草2-1-1,西浅草店4层))
在雅乐的舞蹈(伴随舞蹈的舞乐)中,装束的颜色各不相同,左侧(唐乐)是以红•赤色系、右侧(高丽乐)是以绿•青色系为基调的。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左边使用的乐器是鞨鼓,右边使用的是三之鼓。演奏者的前面是太鼓,面向观众演奏,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左边的火焰太鼓的鼓面上有三个漩涡状的图案,火焰的上方雕刻着龙,最上面是太阳的形状。右边的鼓面上有两个漩涡状的图案,火焰的上方雕刻着凤凰,最上面是月亮的形状。正中央挂着的是金属制的钲鼓。

 位于宫本卯之助商店西浅草店4层的太鼓馆,设立于1988年(昭和63),里面的展品以会长宫本卯之助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太鼓为中心,以让太鼓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生活为宗旨,开办了这座能够让人们[亲手触摸•实际敲打]的博物馆。这里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太鼓多达900余件,还有超过3000件的文献和视听资料,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博物馆。如果人们来到这里感受到了打鼓的愉悦和打鼓的精妙之处,便是当初设立该博物馆时最大的期望了。
 采访之际,展示室里展示着200到250件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太鼓。中央部分是日本的太鼓,进入入口后的右手边是中南美的太鼓,左手边是非洲的太鼓,正对面的里面展示陈列着中东、欧洲、亚洲圈的拥有各种各样表情的太鼓。展示品的解说上都贴着标记,红色标记表示乐器不可以触摸,贴有音符符号的标记是可以随便触摸和敲打演奏的。


太鼓馆(西浅草店4层)
 

可以亲手触摸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太鼓和打击乐器,并亲耳倾听其音色。馆内经常充满了欢快的旋律。参观者中有很多海外游客,他们在浅草漫步时顺便来到这里,欣赏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种类丰富的太鼓。
 

葫芦太鼓(科特迪瓦共和国)
在科特迪瓦,有这种用葫芦作鼓身,用羚羊皮作鼓膜的鼓。演奏时将套在鼓上的绳子挂在脖子上垂于胸前,用两只手打鼓。这个鼓可以自由打击体验。
 
 

 

蛙鸣是用擦搓赤贝来表现的,蝴蝶翩翩起舞的样子是用八音盒来表现的,这些种类多样的道具用做模拟各种音效效果。

在歌舞伎下座音乐(注:在歌舞伎表演中黑色帷幕后面演奏的效果音乐)里表现下雪的场景时,通过从太鼓鼓边朝中央方向打击出来的声音效果来表现雪声。
 

用细长的鼓槌击打出波浪的声音,鼓槌敲击一次,发出咚的一声之后留个间歇,以表现波浪扩展开来的音效。
 

浅草一带曾经有很多歌舞伎戏棚。这面太鼓在拿到宫本卯之助商店来更换鼓皮的时候,发现了写在鼓身里面的市村座的字样。这个地区至今还有猿若町会。这面太鼓现已被指定为台东区文化遗产,保存在太鼓馆里。
 

双葫芦鼓(ipu heke、美国)
夏威夷在草裙舞的伴奏中使用的葫芦鼓 

 
 
 

昂格隆(Angklung、印度尼西亚)
将竹筒固定在框架上,或手持或挂在手腕上摇动发出声音。
 

裂缝鼓(卡目拉托鼓Garamut、巴布亚新几内亚)
依阿穆族的裂缝鼓
裂缝鼓也称为卡目拉托鼓,是将原木挖空树心之后敲击木头来发出声音的。在日本是用鼓槌来敲的,虽然说是挥动鼓槌,更像是拿鼓槌戳击鼓似的来发出声音,在实际演奏的的时候,鼓下面会垫一张板子,所以声音会稍微柔和些。在装饰上,据说仿照的是祖先的模样。
 

达荷美的太鼓(贝宁共和国)
据说是婚礼时使用的太鼓。现在的贝宁在婚礼仪式上使用的太鼓,鼓上面分别雕饰着男性女性器的形状,有祈求夫妇和合、长寿和子孙兴旺等意思的寓意。
 

塞努福族的太鼓(科特迪瓦共和国)
 

塞努福族的太鼓(科特迪瓦共和国)
根据性别和用途的不同,鼓的形状有时也会有差异。比如,塞努福族的太鼓是在男性和女性的成人礼仪式上使用的,这边这个模仿河马的样子制作的太鼓,象征着男性的强壮,而女性(下)则是头顶物品的劳动中的样子。

福都卡鼓 (印度)
福都卡鼓是手持的,演奏时通过鼓上带的球来撞击鼓皮发出声音。这种细腰鼓身的造型,据说对日本的小鼓、太鼓有很大影响。
 

肯德鲁鼓(印度尼西亚)
在演奏肯德鲁鼓音乐时使用的青铜制的音盘,用木鼓槌来打击演奏。
 

苏丹品鼓(巴布亚新几内亚)
 

埃地族的太鼓(越南)
这是用大象的皮做的,即便在当地像这种使用象皮制作太鼓的也是比较罕见的,据说是当地比较有特别权威的人家制作的。在日本一般是将皮革上的毛全部退干净的,但是在海外有的地方留着兽毛。
 

铜鼓(缅甸)
太鼓一般是在鼓身上张一层皮革做鼓膜,但也有例外,比如像这种用金属做鼓膜的鼓,称做[铜鼓]。
 

建鼓•架子鼓(中国)
左右一对的是建鼓,中央的叫做架子鼓。建鼓的鼓面上画着有5个爪子的龙。龙的图案在中国的清王朝只有皇帝和皇后才可以使用,由此或许能让人联想到这鼓的出处。在亚洲圈,固定鼓膜皮革的大部分都是用铆钉,这也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一带的共同特征。

 

蛙鸣是用擦搓赤贝来表现的,蝴蝶翩翩起舞的样子是用八音盒来表现的,这些种类多样的道具用做模拟各种音效效果。

 

在歌舞伎下座音乐(注:在歌舞伎表演中黑色帷幕后面演奏的效果音乐)里表现下雪的场景时,通过从太鼓鼓边朝中央方向打击出来的声音效果来表现雪声。
 

用细长的鼓槌击打出波浪的声音,鼓槌敲击一次,发出咚的一声之后留个间歇,以表现波浪扩展开来的音效。
 
 
 

浅草一带曾经有很多歌舞伎戏棚。这面太鼓在拿到宫本卯之助商店来更换鼓皮的时候,发现了写在鼓身里面的市村座的字样。这个地区至今还有猿若町会。这面太鼓现已被指定为台东区文化遗产,保存在太鼓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