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祭禮

鳥越神社
鳥越神社是為了祭奠日本武尊(日本神話中一位武功蓋世的英雄)而建造的,相傳它始建于距今1300多年以前的白雉二年(651年)。這裏本來是一片比周圍地勢略高的土丘,神社就建在土丘上面。但是隨著德川的赴任到來(1590年天正18年,德川家康作為關東八州的領主就任,進而改名為江戶地區),為確保武家家宅用地而鏟平了這個山丘,加上後來的填海造地等改造,這裏被夷為平地,變成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樣子。(台東區鳥越2-4-1)
鳥越祭禮,是地域交流的紐帶
鳥越祭禮,是以被稱為“千貫神輿”的大神轎(神輿,也稱神轎,是指在祭禮儀式中人們擡的神靈所乘坐的轎子,轎子成4角形,6角形或8角形不等,頂部飾有金色的鳳凰和蔥花。左右共有兩根肩擡時用的木制長棍)的出行(指各個街道接替著擡神轎遊行)而聞名的。按照古代的習俗要在6月9日這天舉行祭禮,由于考慮到交通等諸多方面的原因,現在已將其改為在距6月9日最近的那個星期天舉行了。在2012年(平成24年),適逢常年積極支持神社祭禮活動的和睦會成立100周年之際,二十三個街道會的21座神轎同聚一堂,每座神轎都飾有寫著其街道會名字的燈籠,半被(號衣,祭禮活動中人們穿的統一服裝)的背後也用鮮豔的顔色寫著各自街道會的名字。在祭禮最後一天,早上6點30分,“千貫神輿” 從鳥越神社出發,一路上和各個街道會進行交接活動,遊行經過所有參加祭禮活動的居民的街道會,要持續一整天的時間。
傍晚,隨著夜幕降臨,人們點著了裝點在千貫神輿上的燈籠,也因此步入了被稱為祭禮活動高潮的“宮入”(意為神轎回歸神社),最後由和睦會的人親手將神轎歸還神社。在周圍觀衆的注視下,伴隨著夜幕中搖曳的燈籠光,神轎緩緩移動,這也成為了一天祭祀活動的壓軸戲,極具地方風情,它已成為描述傳統街區民俗的風景詩。祭禮活動有方方面面的人參加,主要以“氏子敬神會”和“ 鳥越神社十八街和睦會”為中心,他們主持掌管著祭禮活動的所有事情,他們祖祖輩輩,父子二代,祖孫三代,代代相傳的繼承著這個傳統。

鳥越神社
鳥越神社是為了祭奠日本武尊(日本神話中一位武功蓋世的英雄)而建造的,相傳它始建于距今1300多年以前的白雉二年(651年)。這裏本來是一片比周圍地勢略高的土丘,神社就建在土丘上面。但是隨著德川的赴任到來(1590年天正18年,德川家康作為關東八州的領主就任,進而改名為江戶地區),為確保武家家宅用地而鏟平了這個山丘,加上後來的填海造地等改造,這裏被夷為平地,變成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樣子。(台東區鳥越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