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4
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4
漫步在工匠之城

木版画雕刻师 石井 寅男

昭和37年(1962)3月,他拜版画雕刻师久我传吉为师,历经9年的修行以后,在原浅草地区自立门户至今,是现役雕刻师中最年长的一位。


 


 


石井寅男先生
 
 

浮世绘的版木用的是樱木。
 

石井先生负责过的 葛饰北斋《诸国泷回》再版版画

何谓木版画

 
木版画就是印在木版上的画。进入江户时代以后,伴随着浮世绘的登场木版画也得到了急速地发展。绘画师、雕刻师、染色师的分工形态就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

 

关于浮世绘

 
对浮世绘而言,如果画师还在的话雕刻师就要做到区分颜色为止,看到原画立刻就会知道使用了哪些颜色,即便是对相同的黑色,也有意将它们区分开来,这使用的是脑子里的三原色。
 

即便颜色不同、在离开木版的地方也会用相同的版进行染色,所以浮世绘作品在5、6枚版中,最多用到30种颜色左右,《江户百景》就使用了这么多色彩。

 

关于千社札

 

因为千社札是为了信仰、去参拜的时候将它贴在山门的后面等一些看不到的地方,如果用布海苔(日本古代除食用外还主要用作糨糊)贴的话,即便是剥落了也不会留下痕迹,现在人们大多使用不干胶纸贴,沾上就不容易揭下来非常麻烦,所以逐步被禁止了。

另外,贴在神社寺院里的千社札,全部都是黑白的,那些带着颜色的都是闹着玩的,在千社札爱好者当中,肯花上10万或20万日元制作费的人也是有的。

成为一名木版雕刻师的历程以及其工作

 

请讲一讲是您是怎样成为了一名木版雕刻师的好吗?

 
 我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想成为一名雕刻师的。以前我不爱学习,不管怎样如果一直在家里肯定会让我务农的,我在家里兄弟中又是排行第二,觉得很不舒服,就想不管怎么说先到东京再说吧,正好有亲戚家的叔叔在东京的龟户(江东区)作雕刻师,就先到了叔叔那里玩了几个月。无所事事地到处溜达着看看之后,叔叔对我说,“要是没有什么事的话,你不想试试吗?”,就是那样开始的,到能够胜任这个工作为止,用了好几年的时间。
 

您能够独立胜任工作时是多大年纪呢?

 
 我当了9年的学徒,在昭和37年(1962年)时离开浅草独立出来,当时已经有23、4岁了吧。但是当时并没有立刻就有活儿干,因为从学徒刚独立出来并没有什么自己的客户。而且师傅对我说:“你就是再回来也不会再用你了”,我曾经一度心灰意懒产生过放弃这一行的念头,但又觉得如果不干又太可惜了,于是就又坚持了一年,生活也逐渐变得更窘迫。就在这时周围的人都劝我说,结了婚是不是会好些,我说结婚又不能当饭吃,周围人说不对不对,一个人没饭吃,两个人就有饭吃了。那就结婚吧,我和妻子并肩工作过了一两年勉强维持生活的日子,后来工作就一点一点地逐渐多了起来,可能是因为结婚以后才开始被周围的人认可,比较起一个单身汉来说,安了家稳定下来了,工作才逐渐增多了吧。
 

请石井先生讲一讲您的工作好吗?

 
 主业当然还是传统版画,就是到了互送贺年卡的季节,也会到美术馆等地方去教人们雕刻方法什么的,在那里虽然同样做的是版画,但被称为创作版画。
  

关于木版画

 

能为我们讲一讲传统木版画的雕刻方法吗?

 
 把图案反过来,用糨糊贴在木板上,把画稿揭薄以后再在上面雕刻。要用小刀把线全部画划出来,然后用圆凿子将周围的部分刻掉,边上用铁锤敲,就是敲的话也要控制不让自己的脚走到桌子的对面去,所以其实是手脚并用的。接下来把不用凿子的部分削掉,最后的收尾工作用凿子来调整,这就是它的完成过程。
 

根据版画的种类不同制作方法也所不同吗?

 
 是相同的,方法和工具都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称谓上有的叫传统有的叫创作而已,所以当染上色以后,哪个是传统的哪个是创作的就区分不出来了。但浮世绘是能看出来的。
 

浮世绘使用多少种颜色呢?

 
 在5、6枚木板上,能够用上几乎所有的颜色,但是染色师最多只用到30种左右,包括退晕的颜色也算上。
 

完成的版木能印刷多少枚呢?

 
 如果因为卖的好一次就印刷个400枚、500枚的话,版就报废了。如果一次只印100或200枚左右,然后放几个月,等它完全干透了,还能再印100枚到200枚,就是能够多印也多不到几千枚的程度。
 

同样是版画关东和关西在制作方法上是不是有所不同呢?

 
 江户的浮世绘,颜色是被准确的决定好的,比如,从对花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哪个是关东做的哪个是关西做的立刻就能区分出来,关西做的染色方法很好,做的花有那种柔软温香的感觉,马楝(木版印刷时用的工具)的用法不同,就是这道工序拉开的差距。至于雕刻手法上除了浮世绘以外,在染色技术上一般来说是产生不了什么差距的。但是每一位师傅他们的手法又都是不完全相同的。现在本行业中有10人左右,聚起来一看会才发现由于教的师傅不同大家都不一样,工具和制作方法也多少有所区别,研磨方法也不一样。
 

在作品上,记入雕刻师和染色师的名字吗?

 
 很少有,因为雕刻师和染色师他们都是工匠,而画师是会留名的,因为画师是艺术家呀,话虽这么说,有名的浮世绘师歌川广重在一两件作品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大概是画的人非常喜爱广重,又因为是件习作所以记入了他的名字,出版单位的名字也是不能留在画上的,(主要在专栏外侧记载)雕刻师和染色师有时会把名字留下来。《江户百景》在刚开始进行再版的时候大家都把名字留了下来。
 

关于工具

 

请石井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您使用的工具好吗?

 
 现在使用的这是雕刻刀,也叫小刀,用这样一把小刀能完成整体工作的7成,因为所有的线都是用这个刻出来的,最后再用凿子完成剩下的3、4成,所用的工具是比较少的,圆凿子3把,平凿子2把,也就是这些了,加上小刀1把,和7、8把清理凿子。
 

工具都是您自己亲手制做的吗?

 
 手柄还是自己做的比较多,所以多少有些因人而异,当然刀刃都是一样的了。刀刃都是做成能宽松放出来的,所以一年到头都能够使用相同长度的。这个是我自己做的工具,这是用缝纫机针做成的,没有地方能定作这个,无论是做雕刻的还是做染色的,大家的工具都不是买回来就能直接用的,都是要根据自己的使用方便重新加工过。
 这个凿子也是,开始买的是正规品,自己把它磨变形后故意做成这样的,仔细看刀刃是不是变圆了。我如果不把它弄圆在雕刻时那个角就会碍事,所有的凿子都有一些呈圆形。其中有的是自己的徒弟进来时买的,也有已经用了50多年了的工具。其实最近买过一个新的圆凿子,拿过来新旧对比一下才发现,竟然已经磨掉了这么多,虽然每次都只是稍微磨一磨而已,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应该没有一辈子能使用到第二把的人,都是买它一次用它一生的。小刀一钝了马上就会磨,清理凿子有时也一两个月都用不着不磨一次,但就是这样也会有磨损。
 

照明用的烧瓶也是从过去使用到现在的吗?

 
 在我还是个小伙计的时候就开始用了。有人用电的,但是电的特别热,烧瓶过一下就不会那么热。我们自己也用笔写字,写字的时候笔一点都不会干,用烧瓶过一下以后,不管从哪个方向走刀都没有手的影子,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是非常方便的。这也正是现在的雕刻师们都仍然还在使用这个的缘故吧。染色师是不会使用仅仅垂下的裸灯泡的。
 

关于传统的分工形态

 

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分工形式现在已经有所改变了吗?

 
 没有,到现在为止都是完全相同的。出版单位将原稿拿到雕刻师这里,我把它雕刻完了以后,连同原稿一起交给染色师,染色师按照原稿进行上色后再返还给出版单位,完成后的版画由出版单位负责买卖。
 

现在,有几家出版单位呢?

 
 东京也不过就有5、6家吧,不怎么有正规的大的出版单位。当然关西也有,在我师傅那会儿或许曾经更多些,反过来是搞雕刻的人却在减少,那个时候雕刻师有过20、30人,现在应该不足10人,10人左右,关西也应该都差不多这个数字。
 

如果想做千社札,应该怎样订制呢?

 
 首先去同染色师谈,因为一般不是什么大的出版单位,与染色师商谈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图案决定下来以后再来我这里,只想要单色文字的人,有时会直接拿到我这里来说请给我雕刻一下这个。


石井寅男先生
 
 

浮世绘的版木用的是樱木。
 

石井先生负责过的 葛饰北斋《诸国泷回》再版版画
 

 

何谓木版画

 

 
木版画就是印在木版上的画。进入江户时代以后,伴随着浮世绘的登场木版画也得到了急速地发展。绘画师、雕刻师、染色师的分工形态就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
 

关于浮世绘

 
对浮世绘而言,如果画师还在的话雕刻师就要做到区分颜色为止,看到原画立刻就会知道使用了哪些颜色,即便是对相同的黑色,也有意将它们区分开来,这使用的是脑子里的三原色。
 

 
即便颜色不同、在离开木版的地方也会用相同的版进行染色,所以浮世绘作品在5、6枚版中,最多用到30种颜色左右,《江户百景》就使用了这么多色彩。
 

关于千社札

 

 
因为千社札是为了信仰、去参拜的时候将它贴在山门的后面等一些看不到的地方,如果用布海苔(日本古代除食用外还主要用作糨糊)贴的话,即便是剥落了也不会留下痕迹,现在人们大多使用不干胶纸贴,沾上就不容易揭下来非常麻烦,所以逐步被禁止了。
另外,贴在神社寺院里的千社札,全部都是黑白的,那些带着颜色的都是闹着玩的,在千社札爱好者当中,肯花上10万或20万日元制作费的人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