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October 1, 2010
Published on October 1, 2010

勒•柯布西耶建築的基本概念在這裏得以體現


19世紀廳(主樓1層)


19世纪厅(主楼1层)的顶部
 

從1層延續到2層的斜坡勾勒出舒緩的對角線。

柱子支撐著有天井的入口大廳的頂梁,從空中撒入的自然光投射到上面,營造出開放感。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出生于瑞士,是一名活躍于法國的建築家,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密斯•凡•德•羅一起被稱為近代建築的三大巨匠。他的作品運用鋼筋混凝土、排斥傳統的裝飾性、是所謂的現代主義建築的第一人。他在作品中采用多米諾系統僅通過樓板、柱子、樓梯等構成,作為新建築5個要素是具備底層架空空間、屋頂花園、自由的平面、水平連續的窗戶和自由的立面。國立西洋美術館是他的後期作品,在完成著名的《朗香教堂》(1955)之後,緊接著著手設計的。實施設計由後來成為他弟子的前川國男•坂倉准三•吉阪隆正等負責。主樓1層的入口大廳是最能夠感受到勒•柯布西耶建築理念的空間。在這個被命名為《19世紀廳》的空間裏,展示著羅丹的雕塑作品群,也是西洋美術館的代表性的展廳。


奧古斯特•羅丹《巴爾紮克(最終習作)》(1897(原型),1961(鑄造)
奧古斯特•羅丹《奧菲爾和女祭司》(1889以前)

奧古斯特•羅丹《思想者》(1881-82)

 

奧古斯特•羅丹《地獄之門》(1880-90/1917)(原型)
美術館的前庭,有羅丹的《地獄之門》、中央展放的是《思想者》。

19世纪厅(主楼1层)的顶部
 

從1層延續到2層的斜坡勾勒出舒緩的對角線。
 

柱子支撐著有天井的入口大廳的頂梁,從空中撒入的自然光投射到上面,營造出開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