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龍礦泉(台東區池之端3丁目)[台東區寫真聯盟攝影]
江戶錢湯的起源,是從江戶時代後期的「湯屋」所演變而來。嘉永6年(1853年)出版,由喜田川守貞所創作的「守貞漫稿」裡,描繪著江戶時代的各種風俗民情,上面記載著,當時江戶地區(東京)多數的錢湯基本上都是男女分開,而上方地區(關西)則是混浴較多。至於入浴的習慣,則是源於6世紀,因為聖德太子宣揚佛教的關係,才從國外傳入「沐浴」淨身的觀念。因此,「浴堂」演變成日本佛教寺院七堂伽藍(僧侶集中修行,清靜的場所)的其中之一。而建議在日本全國各地建立國分寺的光明皇后(710年〜760年),因為致力於推廣佛教,所以推行「施浴」這樣的慈善事業,也形成了在寺院裡沐浴的習慣。由於以上的原因,今天這些充滿懷舊氣息的錢湯的建築外觀形式,是模仿寺院的伽藍所建造的「宮造」建築。從正安元年(1299年) 「一遍上人繪傳」(歡喜光寺收藏)裡所描繪的澡堂風貌即可窺見一班。(接續下一段)

梅之湯(台東區藏前4丁目)

梅之湯(台東區藏前4丁目)
宮造建築指的不只有外觀模仿寺院建築,室內也設計了格子狀組成的天井與高窗。
現存的錢湯多數是明治之後才創業,建築物本身大多是昭和初期的建築,但其中據說江戶川區的「曙湯」是安永2年(1773年)創業,而中央區銀座金春通上的「金春湯」是文久年間(1861年〜1863年)創業。金春的由來,則是因為在江戶時代,這個地區是金春流狂言(能樂的流派之一)本家的所在地因而得名。

日之出湯(三之輪1丁目) [台東區寫真聯盟攝影]

鶴之湯(淺草橋5丁目) [台東區寫真聯盟攝影]

鶴之湯(東上野5丁目) [台東區寫真聯盟攝影]

三筋湯(三筋2丁目) [台東區寫真聯盟攝影]

梅之湯的富士山(藏前4丁目)

三筋湯的富士山(三筋2丁目) [台東區寫真聯盟攝影]

通口一葉紀念館附近的一葉泉(龍泉3丁目)

在一葉泉旁邊,掛著一支清掃鍋爐用的巨大刷子

梅之湯的富士山(藏前4丁目)

三筋湯的富士山(三筋2丁目) [台東區寫真聯盟攝影]

通口一葉紀念館附近的一葉泉(龍泉3丁目)

在一葉泉旁邊,掛著一支清掃鍋爐用的巨大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