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November 5, 2008
Published on November 5, 2008

奏樂堂的主要部分是華麗的音樂廳。

 作為演奏樂堂的名稱由來的音樂廳,面寬16.4米、進深26.4米、是個有338個觀衆席位的小廳。吊頂設計充分考慮到聲音效果,在中央設計成突出的半圓形裝飾,由棒狀的連續梁支撐。在這個小廳裏舉辦過很多演奏會,也是很多的音樂家開始其音樂之路的出發地。

 奏樂堂的精華是華麗的管風琴。它是為了德川賴貞侯爵創建的南葵樂堂,大正3年(1914)特向英國阿博特•史密斯公司訂購,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在很大程度上推遲了最終完成。到大正9年(1920)11月才舉辦了首次演奏會,作為我國最初的音樂會專用管風琴雖然受到了廣泛關注,在後來的大正12年(1923)關東大地震中,南葵樂堂遭到嚴重破損而不能使用。在昭和3年(1928),賴貞氏將它捐贈給了東京音樂學校,將其移設在了奏樂堂裏。

透過館內的小窗,可以看到泷廉太郎的背影。
 

南葵樂堂于大正7年(1918)設立在麻布的紀州德川家裏。
其方案設計是由英國建築師布魯梅爾•托馬斯,施工圖設計是威廉•瓦曆斯負責,但是在大正12年(1923)的關東大地震時遭到破損而被關閉,之後被拆毀。
 
管風琴的鍵盤上,能夠看到英國阿博特•史密斯公司的銘牌。

透過管風琴表面古樸的裝飾和紋理能夠感覺到它所在的時代。隨著往舊奏樂堂的移建,曾經破損嚴重的管風琴也重現了往日的華麗。

風琴的背面,排列著很大的風箱和管子。


透過館內的小窗,可以看到泷廉太郎的背影。

南葵樂堂于大正7年(1918)設立在麻布的紀州德川家裏。
其方案設計是由英國建築師布魯梅爾•托馬斯,施工圖設計是威廉•瓦曆斯負責,但是在大正12年(1923)的關東大地震時遭到破損而被關閉,之後被拆毀。
 

管風琴的鍵盤上,能夠看到英國阿博特•史密斯公司的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