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4
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4
漫步在工匠之城
給事業注入靈魂

錺師 川島 利之

昭和26年(1951年)4月拜入師門,修行12年後自立門戶,于昭和50年(1975年)成立了有限會社 川島錺工藝。生于昭和10年(1935年)4月,昭和26年(1951年)10月拜土屋勝弘為師。曆經10年的刻苦學習後,自昭和37年(1962年)3月開始,他又跟隨土屋氏的師兄弟佐佐木金吾學習,在昭和38年(1963年)5月獨立出來,並于昭和58年(1983年)成立了有限會社川島錺工藝。平成3年(1991年)2月,他作為台東區優秀技能者得到表彰。在平成8年(1996年)11月,又被授予了東京都優秀技能獎章。
他承做了東京都杉並區的覺藏寺的主殿、寺院膳房、寺院大門、神奈川縣川崎市的香林禅寺的五重塔等多數寺廟神社的金屬配件的制作工作。


 


川島 利之
 

他負責文物的修複工作。在寬永寺的寶蓋修理時,由川島先生制作了缺少的部分(上數第二段的材料)將7枚金箔用水銀粘貼後雕刻圖案。同現在的每一片金箔都用漆來粘貼的“貼金”效果相比,其光澤有厚重感。
 

世上的1台小型神興。神興的制作和木材師、鑄造師、縧繩師、金箔師、塗漆師等7、8種行業的手藝人産生關聯。這個神興的制作需要耗時20年。台座的大小是實際尺寸6尺的10分之1約18cm。

錺的定義

 

日本把用金屬制作得的簪子、金屬配件等精細的裝飾品叫做“錺”。從前人們把制作燈籠飾品或煙袋的手藝人稱為“錺師”,現在給制作神社寺廟的金屬配件的手藝人用“錺師”這兩個漢字表示,而對制作三月玩偶或五月玩偶身上的金屬飾品的手藝人用“飾師”這兩個漢字表示。

 

錺師的工作價值

 
應該是接到比較難做的工作時的興奮感吧。怎麽做呢?或許其中一半是苦澀,但是當工作完成時,那種喜悅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根據顧客的願望,我自己研究出來的制作方法有好幾件正在准備申請專利。
 

關于工作

 

接到的比較多的工作還是寺廟的家徽,也有神徽,也稱做寺院徽,一些下屬的小神社也有寺院徽,有的寺廟甚至擁有兩、三個不同徽標的,有時一些慈善家會將自己的家紋慷慨捐贈出來。同時我也制作一些牌位和佛龛的金屬飾物,這可不是普通的牌位,比較上等級的牌位都是純銀制作的。在菩提寺(檀那寺)在新建的時候,我承做了入口部分的金屬飾物工作。去年的年末還承接了制作30盞燈籠的工作,著實忙壞了。現在在神田明神裏嘩啦一字排開的燈籠,是我從平成16年(2004年)開始承接制作,一共計做了55盞。

在成為錺師以前的我

 

是什麽契機促使您從事錺師的職業呢?

 
 我是在戰後不久(1951年)中學畢業的。那曾經是個“有學問的不如有手藝的”年代,雖然父親曾經說過“至少也得讀個高中”,但是正好有一個老家在岐阜縣的人回來幫著家裏插秧,他說“東京現在很需要人呢你想不想去”,我不加思索的就說“我去我去”,帶著立志“成為一名手工藝人”的念頭,我來到了東京。學了10年徒後,我又用了2年左右的時間四處拜師,後來獨立門戶,從那以後逐漸地忙了起來,從35、6歲到55歲我每天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7點。犯過4次肩周炎,犯病的時候睡不著,疼得厲害。其中比較厲害的一次持續了有半年之久。
 

現在大約有多少位錺師呢?

 
 東京應該有5至7位的樣子,但大家彼此之間並沒有什麽聯系。以前關西(注:大阪、神戶地區)曾經有50位左右,現在應該只剩下不足半數了。即便是去那裏參觀,京都一般都是那種又窄又長的房屋,在門口寒暄完畢後,客人也就此止步吧,他們的技術是不給外人看的。而且在關西的話大家是彼此各有分工,有裁切的、雕刻圖案的,還有專門負責組裝的,大家都不一樣,其目的就是為了不讓這些手工藝人們輕易獨立出去,就象配藥的一樣,只將秘方傳給長子。
 

關于作品

 

請介紹一下制作過程。

 
 首先將圖案畫下來後作成紙板,然後放在金屬坯子上用墨標出位置,家徽的話有徽標樣本,複印放大在加以修正後就可以使用,從一張板子上用錾子切出來,偶爾也會用一下剪子。壓出紋樣後用锉刀挫,四周再用刀進行削切後,再拿去鍍金,鍍金後根據其用途的不同或是塗上一層氟,或是塗上顔色,然後加工完成。
 

請介紹一下使用材料。

 
 資産家有時會用純金或銀來制作家徽,而寺廟或神社,使用電鍍銅或黃銅的比較多,鍍金處理後使用。銅比較柔軟,是雕刻圖案還是彎曲處理都相對容易些。黃銅就比較硬,制作神興只使用黃銅,如果用銅的話作好後會發黑,煙袋的制作也是用黃銅,最後渡上白金後。就會變得比較豔麗。銀的話會比顯得暗一些,白金或鉻不會剝落。如今白金正逐漸成為主流,使用鉻的話非常昂貴,精練時使用的水在扔的時候都要花錢,金在溶解的時候會冒煙,所以鍍金店近來自己也不溶解金了,只用在市場買來的加工金材料,所以顔色也變的不一樣了。
 

關于圖案的內容。

 
 基本是以唐草紋樣為基礎,可即便是唐草紋樣也分普通的唐草、黃連、唐草、蓬唐草、牡丹唐草等多種不同的紋樣。以前有客人說“不喜歡普通的唐草”,希望使用“特定式樣的唐草”。 根據客戶的要求作了很多作品,但是我不想破壞傳統。如果是一般在市場流通的商業産品話我可能會做,但要是給寺廟神社制作的話我就會堅持原則捍衛傳統。是誰雕的圖案一看就知道,因為彼此有著鮮明的特色。出身師徒以及錾刀的刀法不同都會産生差異,關東和關西也不盡相同,因為大家都保有各自的大致基准。
 

關于工具

 

請介紹一下您所使用的工具好。

 
 首先講講鐵錘,有圓頭的、也有平頭的,大概有50把左右,木槌也有2、30把,連接金屬部件時進行磨合調整後焊接。金屬的切割和打出圖樣用的是錾刀,大約有5000把的樣子。工作間裏的抽屜有好多箱。在哪裏放了什麽工具,它是什麽形狀的,我都了如指掌,並且對每件工具的特性都非常清楚,腦子力不時地閃現著“雕這兒的時候用這個”的想法。如果沒看到想用的那一把就會到處尋找。有圖案的錾刀是由專門的手工藝人制作的,除此以外工具都是我自己做的。現在仍然在制作新的工具,常用的工具就會時常點檢修固。錾刀是鋼制的,每一把都是根據不同的材質對燒制的火候加以調整,所以其燒制程度都各不相同,如果燒制的火候恰到好處的話用一輩子也不會磨損。用工具的時候看起來象是很隨便的樣子,其實我們是非常愛惜工具的,盡量作到頂尖部分不磨不碰。
 
 下面放的台座也是鋼制的,但是沒經過燒制的,再底下的一層台座使用的是木頭,這樣就是用大鐵錘砸的會也不會有反彈,它是榉木的。寺廟的建築工程中會産生很多邊角料,並且在伐木做柱子的時候接近根部的部位一般是不用的,由于工作關系,我和木匠們的關系比較好,就跟他們把這些邊角料要了來,現在我這裏有10多個。這個是我比較喜歡的其中之一,為了搬運方便特意按上了把手。台座的這一側能夠安裝照明器具。在制作時有是會使用烈性藥,氰、氰化鉀、硫酸和鹽酸都是加工上所必須,用手摸金屬的話,手上的油會將其弄髒,因為還比較硬就用液化氣燒紅直到變軟再冷卻後就變成黑色的了。要想洗掉的話,就要用鹽酸。焊接時不用鹽酸洗也接不上。過去使用過氰化鉀,把塊弄碎後使用,以前還有過不小心弄到嘴裏而致命的人。聽起來象笑話似的,因為知道他的殺傷性才知道謹慎操作。
 

在他喜愛的能夠搬運自如的作業台前


川島 利之
 
 

他負責文物的修複工作。在寬永寺的寶蓋修理時,由川島先生制作了缺少的部分(上數第二段的材料)將7枚金箔用水銀粘貼後雕刻圖案。同現在的每一片金箔都用漆來粘貼的“貼金”效果相比,其光澤有厚重感。
 

世上的1台小型神興。神興的制作和木材師、鑄造師、縧繩師、金箔師、塗漆師等7、8種行業的手藝人産生關聯。這個神興的制作需要耗時20年。台座的大小是實際尺寸6尺的10分之1約18cm。

 

錺的定義

 

 
日本把用金屬制作得的簪子、金屬配件等精細的裝飾品叫做“錺”。從前人們把制作燈籠飾品或煙袋的手藝人稱為“錺師”,現在給制作神社寺廟的金屬配件的手藝人用“錺師”這兩個漢字表示,而對制作三月玩偶或五月玩偶身上的金屬飾品的手藝人用“飾師”這兩個漢字表示。
 

錺師的工作價值

 
應該是接到比較難做的工作時的興奮感吧。怎麽做呢?或許其中一半是苦澀,但是當工作完成時,那種喜悅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根據顧客的願望,我自己研究出來的制作方法有好幾件正在准備申請專利。
 

關于工作

 

 
接到的比較多的工作還是寺廟的家徽,也有神徽,也稱做寺院徽,一些下屬的小神社也有寺院徽,有的寺廟甚至擁有兩、三個不同徽標的,有時一些慈善家會將自己的家紋慷慨捐贈出來。同時我也制作一些牌位和佛龛的金屬飾物,這可不是普通的牌位,比較上等級的牌位都是純銀制作的。在菩提寺(檀那寺)在新建的時候,我承做了入口部分的金屬飾物工作。去年的年末還承接了制作30盞燈籠的工作,著實忙壞了。現在在神田明神裏嘩啦一字排開的燈籠,是我從平成16年(2004年)開始承接制作,一共計做了55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