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4
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2014
漫步在工匠之城

江戶玳瑁師 赤塚 顯

他曾經在一般的企業就過職,從23歲開始學徒,是赤塚玳瑁制作所的第2代傳人。于2011年(平成23)獲得本土TAITO産業獎,2012年(平成24)獲得台東區優秀技能者(傳統工藝部門)獎,爲技術的傳承和如何使傳統工藝更加的活性化而盡力。


 


 


赤塚 顯 
 

除了主要制作眼鏡之外,同時也制作其他的裝飾品。
 

工作室

關于玳瑁

 

玳瑁是一種龜甲材料,由于華盛頓條約(1994年(平成6)公布)禁止了玳瑁的進口,玳瑁師們都是靠手頭存留的一些材料來完成制作。由于玳瑁的品質如果不好是不能用來做裝飾品的,只能做成標本。

 

江戶時代的玳瑁

 

店內陳設著江戶時代制作的發笄(簪子)和梳子

 
象牙是不會劣化的,用久了還會産生光澤。作品上刻著雕刻師名字的一般是具有名家名品價值的,但在玳瑁工藝這一行業中,基本上沒有什麽名家,但最近的一些制品中開始出現刻上制作人名字的現象了,從前基本上是誰制作的根本沒有人在意,也不具備當作古玩來收藏的價值。像那些放在那裏不摸不碰,作爲擺設的東西或許多少有一些價值,但玳瑁工藝品用過之後是會逐漸劣化的,當然也有人覺得這正是它的可貴之處。

在成爲江戶玳瑁師以前

 

請介紹一下您是如何成爲玳瑁師的好嗎。

 
  我只是繼承家業而已,雖然我從剛開始就想從事這個行業,但是我父親好像不大熱心,怎麽說呢,他還是覺得我應該先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如果出去闖蕩一番之後仍然想做再回來做不遲。我就姑且先上完了大學,畢業之後按部就班地經曆了求職和就職,但我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喜歡制作東西的人,所以最終自己親自決定選擇了做這一行。
 

關于江戶玳瑁

 

主要制作一些什麽樣的作品呢。

 
 從上一代開始就以制作眼鏡爲主,另外修理的工作也不少。
 

江戶和其他地方上的産品之間有什麽區別嗎。

 
 現在沒有什麽區別了,從前或許有過。江戶時代制作玳瑁制品的地區,從現在來說分東京、長崎和大阪這三大産地。長崎地區生産的主要是外國人買去當禮品的,箱子盒子類的産品有寶石盒和硯台盒及其他不少擺設類的東西。東京地區主要制作花魁(注:日本江戶時代的藝妓或遊女歌舞伎的頭牌)頭上使用的簪子和眼鏡。至于大阪分類不是那麽明確,現在好像制作梳子類用品吧,就是理發店裏面使用的那種梳子,也可能因爲大阪是個港口吧,當時的玳瑁材料都是經長崎運過去的。如今大阪還有幾家在做這個,和從前比已經少多了。
 

請介紹一下制作程序好嗎。

 
 制作眼鏡的時候,先是做出眼鏡片的形狀。訂貨的時候批發商會拿來尺寸數據。用塑料薄板根據鏡片作出紙樣,鼻子和兩側的部分,然後用直棒作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做好之後沿著紙樣用線鋸切割材料。這時據出的材料是薄厚不均的,要用幾層材料粘起來把它補平才行。要作出所需的厚度,得先制作一些用作補充材料的配件,粘合的時用的是水、熱和壓力,不用膠類的東西。用板子夾緊壓它,在往一起連接的時候要先看底材,一邊透著光看,一邊考慮哪些地方怎樣做和顔色如何搭配。這個階段非常重要,需要格外小心避免造成浪費。
把直棒從正中間斷開,然後做彎處理,加溫後做彎和鏡框連接起來。這樣連接起來後就是眼鏡的形狀了,然後安上鼻托。一副眼鏡就這樣完成了。
做眼鏡腿時要從正中間將材料斷開一分爲二,我在做分割的時候不會使用線鋸。因爲用鋸會産生鋸末對材料造成缺損。用切斷加工的話就可避免這種損失,比較難的地方在于必須得從正中間切,很容易就偏了。稍一用力就容易切斜,很難切直。不過習慣就好了,還是這種切法比較合適,能切的很漂亮。切完之後,是調整左右眼鏡腿的厚度使其相同。用細面布和锉把表面磨光,用刮刀進一步加工表面。然後加溫彎曲眼鏡腿,使其能架在耳朵上。之後用電動滾筒進行研磨,開始先是用泥磨,最後的加工是將表面磨出光澤。(請參考文章最後,做成的眼鏡照片)
 

制作流程中最需要技術的是哪個環節呢。

 
 還是在最初的選材階段吧。用什麽樣的材料如何去組合,要看這個人的感覺了。對稍微有些不足的地方用什麽去填補也很重要。選材階段可直接影響到最後的成品效果。選完材料之後,制作就像是流水作業了,不管由誰來做結果都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區別。做成之後是這個樣子的,但在開始階段卻每回都不太一樣。上次用3層材料合在一起就夠了,這回卻必須要用5層,有時又是4層,每回的制作模式都不一樣。使用的材料也不盡相同,最終要想都做成一模一樣的東西是比較困難的。
 

要做成一樣的厚度很難嗎。

 
 厚度只是一方面,顔色更重要。如何才能做出想要的顔色,清一色的黃色是價值最高的,叠加的層數多了整體會變暗,一變暗就貶值了,這是比較難的地方,如果認爲只要用好材料就會做出好東西,那是不正確的。用好材料能作出好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何巧妙的運用材料,才是至關重要的。
 

您還做過什麽比較特殊的作品嗎。

 
  爲了參加比賽也會做些新東西,這在平時要是沒有人來定制的話我們不會專門去做的。比如,我們給人做過釣魚用的誘餌,還有魚漂。我參加比賽時也做的這個。在曆史劇的小說或是其他作品裏面,說用過玳瑁做的魚漂。具體用的是不是這樣的東西,什麽樣的魚漂誰也說不太清楚,因爲沒有圖也沒有照片。把玳瑁烤火大了是會膨脹起來,雖然它不會融化也不會被點燃,但會鼓出個大氣泡像脆餅幹似的膨脹起來,我想大概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做的魚漂吧,因爲玳瑁本身是浮不起來的,放在水裏就沈下去了,而且浸在水裏不但會變色光澤也沒了,所以使用的材料應該都是些邊角料吧。
 

關于工具

 

請介紹一下使用的工具好嗎。

 

  這是唯一一件制作玳瑁的專用锉,其他行業上都用不到的雁木锉(粗锉)。雁木是指在多雪地區爲了使積雪能夠從屋檐上滑落下來而采用的一種斜度較大的屋頂樣式。要想把玳瑁的表面削平,無論如何得用到這個工具。要不把玳瑁的表面磨平是無法粘合到一起的,所以必須要用這個锉。
左邊是雁木锉,其旁邊是收尾和粘合時使用的刮刀

 

您使用的這個工作台叫什麽。

 
  這個叫做卡台,做金屬雕刻或者金屬加工的手工藝人們也會用這個,我是按照自己用著順手的形狀去特別定制的,一般人都是用塊木板。木頭的材質是有規定的,要用樸木,因爲這種木材的木紋平直木質又不太硬,把玳瑁緊貼著它也不會留下痕迹。如果用比較硬的木頭就不行了。
 

有沒有從上一代那裏繼承下來的工具呢。

 
 全部都是,幾乎沒有什麽新工具。做玳瑁工藝的機械化的程度比較高,但是,不用手也不行,粘合的工序是使用不了機械的。或許這正是限制了批量生産的原因吧。
 

手工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吧。

 
 是啊,不看顔色不行,因爲是要把幾層材料貼在一起,只要厚度能弄合適了就行的話利用機械化到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將數層貼在一起還得能作出漂亮的顔色的話,不用眼睛親自判斷是做不出來的。首先要自己要親自制作材料底材。把材料准備好,加工制作才剛剛開始,因此要做到批量生産是不太現實的。現在使用的工具與江戶時代使用的工具相比幾乎沒有什麽變化,從古代的文獻資料上看,畫上畫的工具幾乎和現在的一樣。桶裏放著鐵鉗,有鐵板,看著幾乎完全一樣,使用的锉刀恐怕也是相同的,有一本書叫做《玳瑁龜圖說》,裏面刊登著所有的制作玳瑁的工具。在研磨的時候,古代是摸上糙葉樹的葉子或吐上唾液後去磨的,唾液帶堿性據說比較適合。玳瑁本身沒有光澤,沾上水後會有光感。運用這個原理在表面做上一層薄薄的膜,磨的話就是爲了做出這層薄膜的。
 

作爲一位手工藝人您對江戶玳瑁寄予了什麽樣的期待呢

 

作爲一名手工藝人是什麽地方讓您覺得比較有成就感呢。

 
 從前玳瑁工藝也曾經是分工制作的,現在從頭到尾全部都是由一個人來完成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或許可以稱得上是有成就感的地方吧。雖然很不容易,但只要有材料在手,自己就能把它從零開始全部作出來。
現在已經沒有什麽人想成爲玳瑁工藝師了,也許是因爲華盛頓條約的限制,但決不完全是因爲這個。我是因爲從小看著做這個長大的,靠這一行也能維持生活,只是希望不要因爲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就使這一行慢慢消失。
 

請談一談您想對江戶玳瑁的想法。

 
  玳瑁在古代只是用來制作眼鏡和簪子,正像今天人們開始用玳瑁制作項鏈和耳環一樣,先人們也是不斷的制作著順應時代的作品過來的。如今我們如果繼續沿著這樣的方針走下去就一定不會被時代所抛棄。做人們需要的東西,並把它做成好東西,這樣的技術就一定不會被淘汰。若只把從前的技術留給後人也沒什麽用處,要在制作適應時代的好東西的同時,把技術保留下去。隨著時代的改變,逐漸會出現一些今後制作不出來的東西,像這種全玳瑁的眼鏡便是,會作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用玳瑁做成的漂亮的眼鏡

赤塚 顯
 
 

除了主要制作眼鏡之外,同時也制作其他的裝飾品。
 

工作室

關于玳瑁

 

 
玳瑁是一種龜甲材料,由于華盛頓條約(1994年(平成6)公布)禁止了玳瑁的進口,玳瑁師們都是靠手頭存留的一些材料來完成制作。由于玳瑁的品質如果不好是不能用來做裝飾品的,只能做成標本。
 

江戶時代的玳瑁

 

店內陳設著江戶時代制作的發笄(簪子)和梳子
 
象牙是不會劣化的,用久了還會産生光澤。作品上刻著雕刻師名字的一般是具有名家名品價值的,但在玳瑁工藝這一行業中,基本上沒有什麽名家,但最近的一些制品中開始出現刻上制作人名字的現象了,從前基本上是誰制作的根本沒有人在意,也不具備當作古玩來收藏的價值。像那些放在那裏不摸不碰,作爲擺設的東西或許多少有一些價值,但玳瑁工藝品用過之後是會逐漸劣化的,當然也有人覺得這正是它的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