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倉文夫(1883-1964)
朝倉文夫于1883年(明治16)出生在大分縣,在兄弟11人中排行第5, 10歲時成爲朝倉家的養子。1902年(明治35)借助當時活躍的雕塑家也是他的親哥哥渡邊長男來到東京發展,並考入了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系選科,在上學期間創作的海軍省三海將的銅像《仁禮景範中將像》獲得了1等獎,從此作爲新銳雕刻家開始嶄露頭角。他在升入研究科的同時,在天王寺町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致力于培養後進人才。1910年(明治43)他發表了《墓守》,在第10屆文展中只有34歲的他被選爲最年輕的審查員,從此確定了其雕塑家的地位。他還創作了《大隈重信像》《滝廉太郎像》《雙葉山關》等很多優秀作品。(照片出自圖錄《朝倉雕塑館》)
藝術家的匠心獨具,在住宅的細部散發著光彩。
工作室面向庭園的窗戶,采用在圓實木柱子上鑲嵌鐵質的玻璃窗框。工作室玄關的牆裙貼著木賊(別名節骨草),樓梯扶手和柱子采用磨光圓實木。這棟三層建築雖然在外觀上是混凝土結構,外牆還塗成黑色,但是室內采用這樣的裝飾效果,使其充滿了木造建築特有的親和氛圍。正像朝倉自己所說的那樣,爲了不讓住宅裏面感覺到這是水泥造的所以在室內裝修時特意做了一番考慮,比如彌補因爲工作室需要設置升降台而采用的混凝土結構的外觀,室內采用了木材和竹材等增加了親和感,如此細致的創意,充滿了室內的各個地方。工作室樓玄關的楣窗采用整根圓竹子拼成的格架,玄關左手的壁龛是沿著牆壁的曲面將竹子彎曲制作而成的,與玄關相接的廳內的牆裙也采用竹子貼面。通往2層的台階,采用天然的彎曲圓實木,踢腳也貼的是竹子。這樣獨具匠心的采用竹子和圓實木的裝飾方式在雕塑館裏的各個地方隨處可見。
朝倉雕塑館建成後曆經70余年的不凡歲月,老朽化程度日趨顯著,在2007年(平成19)進行的耐震調查中確認了建築中木結構部分沒有達到耐震標准。另外,雕塑館建成後經曆過幾度改修,許多地方的規格樣式也偏離了朝倉的最初意向。所以這次保存修複工程爲了提高雕塑館本身的文物價值,對于老化部分的修理、增加抗震強度的同時,著重恢複博物館建造初期的最能夠反映朝倉文夫的創造意向的昭和30年代後半時期的樣子。因爲在昭和30年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朝倉文夫的晚年時期的建築和庭園可以作爲其藝術生涯中的最終形式。

工作室
面向庭園的窗戶采用的是鐵質窗框,夾在木柱子之間,地面用的是鑲木拼花木地板,牆壁采用絲綿裝飾,這些都營造出柔和的室內空間。在工作室的牆面與隔斷的拐角處采用曲線的原因,據說是考慮到在觀看雕塑的時候,爲了不讓背景中出現縱向的線條。工作室是利用北面、南面的窗戶以及面向中庭的窗戶采取得自然光。

書房
書房內三面牆都是書櫃,裏面擺放著很多的藏書。書房裏保留著雕塑館在建造之初設置的照明形式,曾被後人們改換了的工作室的照明,也是模仿書房這裏的照明樣式進行修複還原的。

素心之屋
素心就是不虛僞不裝飾的心的意思。在這些到處凝聚著細致的創意的房間裏,素心之屋是一間擁有樸素娴靜風情的房間。

朝倉文夫(1883-1964)
朝倉文夫于1883年(明治16)出生在大分縣,在兄弟11人中排行第5, 10歲時成爲朝倉家的養子。1902年(明治35)借助當時活躍的雕塑家也是他的親哥哥渡邊長男來到東京發展,並考入了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系選科,在上學期間創作的海軍省三海將的銅像《仁禮景範中將像》獲得了1等獎,從此作爲新銳雕刻家開始嶄露頭角。他在升入研究科的同時,在天王寺町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致力于培養後進人才。1910年(明治43)他發表了《墓守》,在第10屆文展中只有34歲的他被選爲最年輕的審查員,從此確定了其雕塑家的地位。他還創作了《大隈重信像》《滝廉太郎像》《雙葉山關》等很多優秀作品。(照片出自圖錄《朝倉雕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