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November 1, 2007
Published on November 1, 2007

伊能忠敬的測量之旅,是他的第二人生。


制作地圖時使用的一套制圖工具
 伊能忠敬對日本地圖的編寫工作做了重大貢獻。他不僅積極工作,幫助在下總國佐原(現千葉縣佐原市)的伊能家族的家業興隆,同時研究數學•測量•天文等,熟知中國古詩•狂句(日本江戶時代流行的滑稽的短詩),並自己取字子齊,號東河。五十歲的時候將家業讓位于後繼者後,來到江戶,拜高橋至時門下,學習西洋曆法、測圖法。寬政12年(1800)他向幕府提出請求,著手測量蝦夷地(現北海道)東南海岸。18年中,他徒步走遍全國各地作測量。在文政元年(1818),他在地圖還沒有完成時逝世,享年七十四歲。
 在他去世之後,地圖的制作工作由幕府天文方繼續完成。三年後的文政4年(1822),完成了[大日本沿海與地全圖]。這張地圖又被稱為“日本與地全圖”和“實測與地全圖”,也俗稱“伊能圖”。伊能忠敬的墓在源空寺墓地(位于台東區上野),墓石上刻著“東河伊能先生之墓”。師父高橋至時在文化元年(1804)四十一歲英年早逝,墓也在源空寺,墓石上刻著“東岡高橋君墓”。伊能忠敬在遺言中曾經希望將自己葬在師父的旁邊。(參考:台東名勝景點總彙)

中型象限儀
象限儀是專門用來測量的觀測工具。它是伊能忠敬的老師間重富參考《靈台儀象志》(南懷仁等撰寫,1674)等文獻制作的天體角度測量器。象限儀采用1/4圓的現狀,分半徑為6尺的大型象限儀和半徑為3.8尺的中型象限儀,在全國測量中采用了中型。

地球儀(18世紀初期制作)
由日本人做成的地球儀。描繪著與耶稣會的傳教士利瑪窦相關的地圖。日本最早制作的原本從西洋傳來的地球儀和天球儀,是幕府的天文方澀川春海在元祿3年(1690)時制作的。
天球儀(安政2年(1855),藤本蓼江照作)
明治以前日本的天文學深受中國的影響,曾使用過中國固有的星座,但是這個天球儀是根據,引進了西洋天文學的《儀象考成》(1752)做成的。有趣的是,上面記錄了安政5年(1858)8月出現的多拿提彗星每天的位置變化。
星座之圖(複制)(文化10年(1813))
高森觀好(1750-1830)繪制,是一幅添加了天河和運用了獨特的色彩的星圖。觀好手巧擅長器具制作,留下了八分儀、象限儀、溫度計、天文表等諸多科學儀器。由平賀源內(1728年,日本江戶時期人物,以醫生、作家、畫家等著稱)修理•制作的摩擦發電機,據說是獨自完成的。
天文成象圖[複制](元祿12年(1699))
根據日本人觀測結果來繪制的第一個天體圖。澀川春海繪制的天體圖(星圖)有,在寬文10年(1670)繪制的“天文順序圖”,延寶5年(1677)繪制的“天文範圍圖”,它們都是依照中國的星象圖繪制的,星座名稱使用的都是原有的中國名稱。本圖是追入了春海通過自己觀測的61個星座和308個星星的天體圖。
間繩(田地測量用的繩子)[複制]
因為沒有象西洋那樣的光學測量器具,江戶時代的測量采用步測來測量至多數百米的距離,或者幹脆用間繩和間尺(同間繩)、竹尺、鎖尺等進行直接測量。每種測量方法都有誤差。伊藤忠敬在作全國測量時,為了盡量減少誤差,采用了鐵鎖尺。
伊能忠敬使用的量程車[複制]
量程車采用與轉動的車輪連動的齒輪構造,通過計算動輪圓周和齒輪旋轉的回數來測量距離。在伊能忠敬的時代,已制作出幾種類型的量程器,原資料收藏在佐原市的伊能忠敬紀念館內。

中型象限儀
象限儀是專門用來測量的觀測工具。它是伊能忠敬的老師間重富參考《靈台儀象志》(南懷仁等撰寫,1674)等文獻制作的天體角度測量器。象限儀采用1/4圓的現狀,分半徑為6尺的大型象限儀和半徑為3.8尺的中型象限儀,在全國測量中采用了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