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November 1, 2007
Published on November 1, 2007

伊能忠敬的测量之旅,是他的第二人生。


制作地图时使用的一套制图工具
 伊能忠敬对日本地图的编写工作做了重大贡献。他不仅积极工作,帮助在下总国佐原(现千叶县佐原市)的伊能家族的家业兴隆,同时研究数学,测量,天文等,熟知中国古诗,狂句(日本江户时代流行的滑稽的短诗),并自己取字子齐,号东河。五十岁的时候将家业让位于后继者后,来到江户,拜高桥至时门下,学习西洋历法、测图法。宽政12年(1800)他向幕府提出请求,着手测量虾夷地(现北海道)东南海岸。18年中,他徒步走遍全国各地作测量。在文政元年(1818),他在地图还没有完成时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在他去世之后,地图的制作工作由幕府天文方继续完成。三年后的文政4年(1822),完成了[大日本沿海与地全图]。这张地图又被称为“日本与地全图”和“实测与地全图”,也俗称“伊能图”。伊能忠敬的墓在源空寺墓地(位于台东区上野),墓石上刻着“东河伊能先生之墓”。师父高桥至时在文化元年(1804)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墓也在源空寺,墓石上刻着“东冈高桥君墓”。伊能忠敬在遗言中曾经希望将自己葬在师父的旁边。(参考:台东名胜景点总汇)

中型象限仪
象限仪是专门用来测量的观测工具。它是伊能忠敬的老师间重富参考《灵台仪象志》(南怀仁等撰写,1674)等文献制作的天体角度测量器。象限仪采用1/4圆的现状,分半径为6尺的大型象限仪和半径为3.8尺的中型象限仪,在全国测量中采用了中型。

地球仪(18世纪初期制作)
由日本人做成的地球仪。描绘着与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相关的地图。日本最早制作的原本从西洋传来的地球仪和天球仪,是幕府的天文方涩川春海在元禄3年(1690)时制作的。
天球仪(安政2年(1855),藤本蓼江照作)
明治以前日本的天文学深受中国的影响,曾使用过中国固有的星座,但是这个天球仪是根据,引进了西洋天文学的《仪象考成》(1752)做成的。有趣的是,上面记录了安政5年(1858)8月出现的多拿提彗星每天的位置变化。
星座之图(复制)(文化10年(1813))
高森观好(1750-1830)绘制,是一幅添加了天河和运用了独特的色彩的星图。观好手巧擅长器具制作,留下了八分仪、象限仪、温度计、天文表等诸多科学仪器。由平贺源内(1728年,日本江户时期人物,以医生、作家、画家等著称)修理•制作的摩擦发电机,据说是独自完成的。
天文成象图[复制](元禄12年(1699))
根据日本人观测结果来绘制的第一个天体图。涩川春海绘制的天体图(星图)有,在宽文10年(1670)绘制的“天文顺序图”,延宝5年(1677)绘制的“天文范围图”,它们都是依照中国的星象图绘制的,星座名称使用的都是原有的中国名称。本图是追入了春海通过自己观测的61个星座和308个星星的天体图。
间绳(田地测量用的绳子)[复制]
因为没有象西洋那样的光学测量器具,江户时代的测量采用步测来测量至多数百米的距离,或者干脆用间绳和间尺(同间绳)、竹尺、锁尺等进行直接测量。每种测量方法都有误差。伊藤忠敬在作全国测量时,为了尽量减少误差,采用了铁锁尺。
伊能忠敬使用的量程车[复制]
量程车采用与转动的车轮连动的齿轮构造,通过计算动轮圆周和齿轮旋转的回数来测量距离。在伊能忠敬的时代,已制作出几种类型的量程器,原资料收藏在佐原市的伊能忠敬纪念馆内。

中型象限仪
象限仪是专门用来测量的观测工具。它是伊能忠敬的老师间重富参考《灵台仪象志》(南怀仁等撰写,1674)等文献制作的天体角度测量器。象限仪采用1/4圆的现状,分半径为6尺的大型象限仪和半径为3.8尺的中型象限仪,在全国测量中采用了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