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January 31, 2009
Published on January 31, 2009

 

下町(城下的)傳統風俗資料館

台東區立傳統風俗資料館再現了東京傳統街區中圍繞胡同建設的長屋(許多戶合住在一起的細長房屋)和商業店鋪,它體現了關東大地震之前積累沈澱下來的傳統江戶風情,同時展示以台東區為中心的地區文化特色與各種相關資料、生活用品、玩具和一年中與各種活動相關的物品。人們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傳統街區的風情和生活情趣。(台東區上野公園2-1、JR上野車站不忍池出口、京成上野車站的旁邊)
 
鏈接台東區立傳統風俗資料館網頁

在令人懷念的大衆點心店前,會讓人立刻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屋檐下,垂挂著桔子皮(曬幹後入藥)和酸漿(一種草名),大蒜和鹿角菜(用作漿洗用品和洗頭發)。

這裏是明治•大正•昭和的街道。

 台東區直到明治•大正前後仍舊保持著濃厚的江戶風貌,由于大正12年(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發生在昭和20年(1945年)的戰火,使它變得面目全非。在昭和30年代後期,憑借舉辦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得到了大規模的城市再開發等建設,使其進一步改變了原來街道的風貌。象這樣從江戶時期開始就孜孜不倦的構築起來的傳統文化,以及對明治•大正•昭和的記憶一個接著一個的消失了。為了保留曆史和挽回人們的記憶,在昭和55年(1980)10月1日台東區立傳統風俗資料館在僻靜的不忍池湖畔開館了,它重現了當時的曆史風景,承擔著將曆史民俗和市民的傳統生活等曆史片段傳達給下一代的使命。


在資料館一層再現了關東大地震前大正時期的傳統街區的一角。懷舊的水井邊上擺放著洗衣盆、洗衣板、炊帚等,鑄造的手壓水泵是在明治後期開始普及的,錫鐵管末端的木棉口袋,是過濾灰塵和鐵分用的。

爐竈邊上放著成捆的木柴,旁邊還有垃圾箱。大正7年(1918年)以後,東京市內各家各戶的垃圾都由公家統一回收,在胡同裏也開始設置垃圾箱,和街道一樣,水井和垃圾箱都是長屋的居民們共同使用的公共設施。


長屋的廚房裏面放置著陶爐和水罐,還有木制的飯盆等用品,空間雖然狹小,但是布局合理井井有條。到現在,仿佛女主人都會從裏面走出來似的。
在胡同深處,是銅壺工房的工作場所,制作和修理燒水用的銅壺。家居的一角就是工作場所,擺設著鐵铗、立式老虎鉗和火爐等工具。

年邁的母親和女兒經營的點心鋪的起居室裏的矮腿兒飯桌、小梳妝台、針線盒、縫紉台等,可以看出她們的謙恭簡樸的生活。在這種大家共用水井和胡同,在長屋裏生活的環境中,産生了屬于傳統街區人們的獨特的人情和氣質。
 

廚房地上的木地板可以掀開,下面被當作工具和食物的儲藏室使用。
 

在銅壺匠人的家中可以看到梧木衣櫥、長火盆,還能看見主人學習的三味線(日本一種傳統的撥弦樂器)的箱子。

 

下町(城下的)傳統風俗資料館

台東區立下町( 城下的)風俗資料館再現了東京傳統街區中圍繞胡同建設的長屋(許多戶合住在一起的細長房屋)和商業店鋪,它體現了關東大地震之前積累沈澱下來的傳統江戶風情,同時展示以台東區為中心的地區文化特色與各種相關資料、生活用品、玩具和一年中與各種活動相關的物品。人們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傳統街區的風情和生活情趣。(台東區上野公園2-1、JR上野車站不忍池出口、京成上野車站的旁邊)

  

鏈接台東區立下町( 城下的)風俗資料館網頁

 
 
 
 
 

年邁的母親和女兒經營的點心鋪的起居室裏的矮腿兒飯桌、小梳妝台、針線盒、縫紉台等,可以看出她們的謙恭簡樸的生活。在這種大家共用水井和胡同,在長屋裏生活的環境中,産生了屬于傳統街區人們的獨特的人情和氣質。
 

廚房地上的木地板可以掀開,下面被當作工具和食物的儲藏室使用。
 

在銅壺匠人的家中可以看到梧木衣櫥、長火盆,還能看見主人學習的三味線(日本一種傳統的撥弦樂器)的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