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January 31, 2009
Published on January 31, 2009

下町(城下的)风俗资料馆

台东区立下町( 城下的)风俗资料馆再现了东京传统街区中围绕胡同建设的长屋(许多户合住在一起的细长房屋)和商业店铺,它体现了关东大地震之前积累沉淀下来的传统江户风情,同时展示以台东区为中心的地区文化特色与各种相关资料、生活用品、玩具和一年中与各种活动相关的物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传统街区的风情和生活情趣。(台东区上野公园2-1、JR上野车站不忍池出口、京成上野车站的旁边)

 

 
链接台东区立下町( 城下的)风俗资料馆网页 

在令人怀念的大众点心店前,会让人立刻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屋檐下,垂挂着桔子皮(晒干后入药)和酸浆(一种草名),大蒜和鹿角菜(用作浆洗用品和洗头发)。

这里是明治•大正•昭和的街道。

 台东区直到明治大正前后仍旧保持着浓厚的江户风貌,由于大正12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发生在昭和20年(1945年)的战火,使它变得面目全非。在昭和30年代后期,凭借举办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得到了大规模的城市再开发等建设,使其进一步改变了原来街道的风貌。象这样从江户时期开始就孜孜不倦的构筑起来的传统文化,以及对明治大正昭和的记忆一个接着一个的消失了。为了保留历史和挽回人们的记忆,在昭和55年(1980)10月1日台东区立传统风俗资料馆在僻静的不忍池湖畔开馆了,它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景,承担着将历史民俗和市民的传统生活等历史片段传达给下一代的使命。


在资料馆一层再现了关东大地震前大正时期的传统街区的一角。怀旧的水井边上摆放着洗衣盆、洗衣板、炊帚等,铸造的手压水泵是在明治后期开始普及的,锡铁管末端的木棉口袋,是过滤灰尘和铁分用的。

炉灶边上放着成捆的木柴,旁边还有垃圾箱。大正7年(1918年)以后,东京市内各家各户的垃圾都由公家统一回收,在胡同里也开始设置垃圾箱,和街道一样,水井和垃圾箱都是长屋的居民们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


长屋的厨房里面放置着陶炉和水罐,还有木制的饭盆等用品,空间虽然狭小,但是布局合理井井有条。到现在,仿佛女主人都会从里面走出来似的。
在胡同深处,是铜壶工房的工作场所,制作和修理烧水用的铜壶。家居的一角就是工作场所,摆设着铁铗、立式老虎钳和火炉等工具。

年迈的母亲和女儿经营的点心铺的起居室里的矮腿儿饭桌、小梳妆台、针线盒、缝纫台等,可以看出她们的谦恭简朴的生活。在这种大家共用水井和胡同,在长屋里生活的环境中,产生了属于传统街区人们的独特的人情和气质。

厨房地上的木地板可以掀开,下面被当作工具和食物的储藏室使用。

在铜壶匠人的家中可以看到梧木衣橱、长火盆,还能看见主人学习的三味线(日本一种传统的拨弦乐器)的箱子。

下町(城下的)风俗资料馆

台东区立下町( 城下的)风俗资料馆再现了东京传统街区中围绕胡同建设的长屋(许多户合住在一起的细长房屋)和商业店铺,它体现了关东大地震之前积累沉淀下来的传统江户风情,同时展示以台东区为中心的地区文化特色与各种相关资料、生活用品、玩具和一年中与各种活动相关的物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传统街区的风情和生活情趣。(台东区上野公园2-1、JR上野车站不忍池出口、京成上野车站的旁边)

  

链接台东区立下町( 城下的)风俗资料馆网页

 
 
 
 
 
 

年迈的母亲和女儿经营的点心铺的起居室里的矮腿儿饭桌、小梳妆台、针线盒、缝纫台等,可以看出她们的谦恭简朴的生活。在这种大家共用水井和胡同,在长屋里生活的环境中,产生了属于传统街区人们的独特的人情和气质。
 

厨房地上的木地板可以掀开,下面被当作工具和食物的储藏室使用。
 

在铜壶匠人的家中可以看到梧木衣橱、长火盆,还能看见主人学习的三味线(日本一种传统的拨弦乐器)的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