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和8年(1933)前后的浅草六区电影街的繁荣。可以看到片冈千惠藏等人的名字。
倾听娱乐之城,浅草的繁华盛况。
从古代的江户开始,到浅草来寻求娱乐的人们就络绎不绝。明治6年(1873)浅草寺庙区域成为公园,到明治17年(1884)被分为六个区域,随后很多演出剧场都迁到浅草寺西侧的六个区里。后来,这里逐步发展成包括曲艺,摄影和浅草歌剧在内的娱乐街。六区周边也不断建成了很多娱乐设施,包括富士观览场、全景馆、凌云阁(12层)等,其中在嘉永年间(1848-54)开园的游园地极具人气,虽然开始仅仅能够欣赏季节花卉,从明治时期开始又增设了各种演出和动物园。

[市村座遗迹]
江户歌舞伎・官许三座之一的市村座在天保改革期间,从日本桥迁移到了浅草猿若町。随后,在明治25年(1892)继续迁移到下古二长町,五世尾上菊五郎(明治歌舞伎的大主角)一座、川上音次郎等人的演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大正期间,六世菊五郎和初世中村吉右卫门非常活跃。剧场在关东大地震中被烧毁,后来虽得以重建,但在昭和7年(1932)又再次被烧毁后,剧场历经长年的历史终于落下了帷幕。市村座的正式帷幕(定式幕),从左到右采用了黑色、黄绿色、黄褐色等三种颜色。现在的国立剧场中使用得是同样的帷幕。(现在浅草六丁目)
浅草凌云阁(共十二层)在明治23年(1890)年开业,由英国建筑师博尔顿(William Kinnimond Burton,1856-1899,在日本度过了其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光)设计。建成时的高度据说是220尺(约67米),在明治末期进行的实际测量中被证实其实际高度为173尺(约52米),是当时日本最高的建筑物,同时也是日本最早设置了电梯的建筑,被称为凌云阁。它作为浅草的标志性建筑受到大家的喜爱,后来在大正12年(1923)关东大地震中倒塌。(照片:大正时代)

明治末期的游园地“花屋敷”,后方右侧的建筑物是五层的“奥山阁”,在明治21年(1888)年从富商的宅邸内迁移到此,后方左侧可以看到凌云阁。照片下方的英文标注显得很时髦。(照片:明治后期)

东京市浅草公园之全图(明治38年(1905))
地图中描绘了当时浅草公园的样子,包括凌云阁、全景馆、演出街、游园地、商店街等,地图的下侧可以看到马车和铁道。


[市村座遗迹]
江户歌舞伎・官许三座之一的市村座在天保改革期间,从日本桥迁移到了浅草猿若町。随后,在明治25年(1892)继续迁移到下古二长町,五世尾上菊五郎(明治歌舞伎的大主角)一座、川上音次郎等人的演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大正期间,六世菊五郎和初世中村吉右卫门非常活跃。剧场在关东大地震中被烧毁,后来虽得以重建,但在昭和7年(1932)又再次被烧毁后,剧场历经长年的历史终于落下了帷幕。市村座的正式帷幕(定式幕),从左到右采用了黑色、黄绿色、黄褐色等三种颜色。现在的国立剧场中使用得是同样的帷幕。(现在浅草六丁目)
浅草凌云阁(共十二层)在明治23年(1890)年开业,由英国建筑师博尔顿(William Kinnimond Burton,1856-1899,在日本度过了其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光)设计。建成时的高度据说是220尺(约67米),在明治末期进行的实际测量中被证实其实际高度为173尺(约52米),是当时日本最高的建筑物,同时也是日本最早设置了电梯的建筑,被称为凌云阁。它作为浅草的标志性建筑受到大家的喜爱,后来在大正12年(1923)关东大地震中倒塌。(照片:大正时代)

明治末期的游园地“花屋敷”,后方右侧的建筑物是五层的“奥山阁”,在明治21年(1888)年从富商的宅邸内迁移到此,后方左侧可以看到凌云阁。照片下方的英文标注显得很时髦。(照片:明治后期)

东京市浅草公园之全图(明治38年(1905))
地图中描绘了当时浅草公园的样子,包括凌云阁、全景馆、演出街、游园地、商店街等,地图的下侧可以看到马车和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