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規庵,是和母親八重還有妹妹律一起生活並在此結束了34歲零11個月人生生涯的故居。子規從明治27年(1894)2月開始租住(舊加賀藩前田家的別墅內)在這裏。子規庵在昭和20年(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襲中被燒毀,昭和25年(1950)在寒川鼠骨等人的努力下,再建並基本恢複了舊居當時的原貌,沿用至今。(台東區根岸2-5-11)

文化探訪的書道博物館網頁鏈接

透過子規臥病期間所在的那間六帖大的房間裏的玻璃窗,仍然和從前一樣,能看到外面被絲瓜墜彎的青青的絲瓜棚。
正岡子規(常規),于慶應3年(1867))出生在伊予國溫泉郡藤原新町(現愛媛縣松山市花園町),是松山藩士正岡常尚的長子。母親叫八重,是松山藩的儒學者藩校明教館的教授大原觀山的長女。明治5年(1872)子規的父親去世,子規繼承了家業,在叔父加藤恒忠和大原恒德的監護下長大。
明治13年(1880)在舊制松山中學校(現松山東高等學校)入學,並于明治16年(1883)退學進京,在共立學校(現開成高等學校)等地學習准備高考,在他進京的第二年(1884)考上了東京大學預備門(後改稱第一高等中學校·現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子規18歲這年(明治18年(1885))的夏天,在回老家期間通過在松山中學校上學時比他低一年的後輩秋山真之,跟井手真棹學習作和歌,也是從這一年起他開始作俳句。秋山真之受子規進京的影響也從松山中學校退了學,並和子規在同一年也考上了東京大學預備門,後來由于經濟原因他從預備門畢業後,考入了海軍兵學校,任海軍中將投入到日俄戰爭中,雖然和子規走的人生道路不同,但他們終生都是朋友。
明治21年(1888)的夏天,有人說他倆戀愛了,就是租住在向島長命寺境內的櫻花餅店山本屋的二層,正在創作《七草集》的文學青年,和櫻花餅店家的姑娘。第二年明治22年(1889)1月,子規開始和同年級的夏目漱石交往,這位于慶應3年(1867)2月9日出生在江戶牛込馬場下橫町的漱石,和生于10月14日的子規之間的往來,締結了他們彼此終生的友情。子規在和潄石相識那年的5月,在宿舍裏突然大咯血並被診斷爲肺結核,當天夜裏,子規以《時鳥》爲題,寫下了「卯の花をめがけてきたか時鳥」「卯の花の散るまで鳴くか子規」(是衝著溲疏花來的嗎杜鵑 要啼叫到溲疏花謝了才肯停嗎杜鵑)等4、50句俳句,改號子規,從此開始了和疾病鬥爭的日子。潄石和朋友們不放心一起來探病,並順便去拜訪了給子規看病的大夫,擔心子規病情的潄石在給子規的第一封信上寫到,不要去找那個態度冷淡的大夫了,快去大學裏的醫院就診,盡早住院治療,這是爲了令堂也是爲了國家啊,並在信的末尾,附上了下面這首鼓勵他的俳句。
to live is the sole end of man!
五月十三日
都回去了 不要哭 露出微笑 杜鵑
(我们都走了,你也不要悲伤落泪,要微笑)
即便聽得見你的鳴叫 也不是誰所期待的 子規
(由杜鵑啼血的典故,在這裏漱石用鳴叫比喻子規的咳嗽,
因爲咳嗽會導致咯血,希望子規不要咳嗽了,早日康複))
金之助
正岡大人
梧右(注:寫在書信人名字旁邊的敬語)
明治23年(1890),子規考入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文科哲學科(後來轉入國文科)。明治24年(1891)3月,他出遊房總半島,撰寫了遊記《隠蓑》,5月通過河東碧梧桐認識了碧梧桐的同年級同學高浜虛子,和他成爲通信筆友,子規教他們兩個人俳句。二人後來都入了子規門下,後來並稱雙碧(日語中二人名字的發音中都有“碧”音)。
明治25年(1892)6月,子規在學期考試不及格後沒有參加補考,他決定退學(于1893年3月正式退學)。11月子規將母親八重和妹妹律接到了東京,12月進日本新聞社參加工作。子規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就這樣在陸羯南社長宅院的西面,上根岸88號(金井)開始了。子規當了報社職員後,從1893年開始,在《日本》報紙上開設了俳句專欄致力于俳句的普及,還擴充了文藝專欄。7月他周遊日本的東北地區,寫了《無邊的記》在《日本》上連載。子規從明治27年(1894)2月搬到現在的子規庵,當時是租住的前田家的房子,在上根岸82號(東鄰羯南的家宅)。
子規在明治19年(1886)到明治23年(1890)期間,非常熱衷于打棒球,在上野公園博物館旁邊的空地上也曾舉行過比賽。正是源于子規和他宿舍的朋友們在這裏快活地打過棒球,平成18年(2006)7月把這裏改成“上野恩賜公園正岡子規紀念球場”,用于舉辦業余棒球賽事。另外,在東京巨蛋內的棒球體育博物館裏,有子規的側臉雕像和他寫的棒球短歌九首,以表彰他在文學上的傑出貢獻。

子規的俳句碑遍布在全國各地,以台東區內的數量最多。
みちのくへ涼みに行くや下駄はいて 子規 (明治26年(1893))
穿著木屐去涼爽的東北地區 子規
秋風や旅の浮世の果知らず 子規 (明治26年(1893))
秋風不解旅途世事 子規

江戶時代的1798年(寬政10)6月,初代山生亭花樂(江戶時期的曲藝表演藝術的創始人)在下谷神社(下谷稻荷神社)境內舉行了5天的曲藝表演,日本單口相聲雖然在此之前就有了,但是像這樣爲普通民衆表演的還是首次。由于這次的義演,下谷神社被稱爲曲藝表演的發祥地。子規曾經老去看表演,和夏目漱石交情甚笃,也是源于他們二人有這個共同的愛好,都愛看曲藝表演。
寄席はねて上野の鐘の夜長哉 子規 (明治29年(1896))
曲藝場散戲時分 上野的鍾聲傳來 午夜漫長啊 子規

拜訪住在原三島神社後面的淺井忠家時所做的俳句。
木槿咲て繪師の家問ふ三嶋前 子規 (明治30年(1897))
木槿花開 來三島前拜訪畫家的人就會多起來了 子規

被稱爲根岸鄉的根岸一帶,當時這裏還有菜地,是文人墨客居住的地區。這裏日本樹莺很多,因此也被稱爲日本樹莺之鄉,現在已經是根岸小學的所在地了。
雀より鶯多き根岸哉 子規 (明治26年(1893))
根岸的日本樹莺比麻雀多 子規

子規庵,是和母親八重還有妹妹律一起生活並在此結束了34歲零11個月人生生涯的故居。子規從明治27年(1894)2月開始租住(舊加賀藩前田家的別墅內)在這裏。子規庵在昭和20年(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襲中被燒毀,昭和25年(1950)在寒川鼠骨等人的努力下,再建並基本恢複了舊居當時的原貌,沿用至今。(台東區根岸2-5-11)
子規庵坐落在日本東京距離JR莺谷車站北口走路5分鍾的根岸2丁目,這是一片與樓房酒店嘈雜林立的地區完全不同的地方。子規從明治27年(1894)遷居到這裏,一直住到明治35年(1902)9月19日在這裏與世長辭。子規的筆名有獺祭書屋主人和竹之鄉下人等,子規去世後,由他的妹妹律繼承家業,繼續和母親八重一起生活在子規庵。律死後(昭和16年(1941)),子規的弟子寒川鼠骨繼續守護著子規庵。昭和25年(1950)子規庵恢複再建,昭和27年(1952)成爲東京都指定史迹。現在的占地面積有當時的兩倍(405.6平方米)大。與子規庵僅一條窄路相隔的是子規的朋友中村不折的故居(現書道博物館)。中村不折是著名的西洋畫家和書法家,1894年(明治27年)與子規相識,他當時是負責報紙《小日本》的插畫。不折在明治32年(1899)時給子規帶來了水彩畫具,懇請他畫些色彩畫,子規就是用這套畫具畫了《果物帖》和《草花帖》等作品,一直畫到臨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