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November 1, 2010
Published on November 1, 2010

莊嚴的管風琴聲,回響在奏樂堂內。


擺放著壯麗的管風琴的奏樂堂裏,學生們正在勤學苦練。在靜谧的館內只有管風琴的聲音伴隨著那莊嚴的音色回響開來。

保田龍門作《貝多芬像》

肖邦像

山本豐市作《克羅采像》

再音樂學院以及美術學院校園裏,除了那些著名的音樂家的雕像以外,還有很多在該校創立時作出了突出貢獻的教官們的雕像。

 明治23年(1890)創立的舊東京音樂學校奏樂堂的建築物正逐漸老朽化,雖然曾經有過拆毀的打算,由于保存運動和台東區的支持,在昭和59年(1984)遷移到了上野公園內。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奏樂堂就是在它的原用地上建的,為了能夠根據使用目的而滿足不同的音樂特性,觀衆席上方的天花板設計成可動式的,使音響空間産生豐富的變化。在舞台上擺放著法國卡尼爾制的風琴。這個奏樂堂除了演奏會以外,大學的入學儀式和畢業儀式也在這裏舉行。

奏樂堂內,保存著伊拉德的雙次動作踏板豎琴(哥特式)。這個豎琴,是由東京音樂學校以及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院的第一代專職豎琴教師阿部堯西艾(1904—1969)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留學巴黎時帶回來的。後來由阿部堯西艾的最後的弟子通過畢業生,豎琴演奏家田中恭子贈送給了本大學。在市川昆導演的代表作《緬甸的豎琴》(1956)中,由演員安井昌二扮演的水島上等兵演奏的豎琴的音樂,就是由阿部堯西艾用這台伊拉德豎琴演奏的。

器樂系(鋼琴) 渡邊健二教授(理事•副校長)

 鋼琴雖然只是一台樂器,但它能同時發出很多的聲音,音域範圍也非常廣闊,不光適用于獨奏,還可作為合奏樂器或者伴奏樂器使用,已經成為了西洋音樂的基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樂器。不光是剛琴專業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也選鋼琴作為副科學習內容。上學期間就在國內外的各種競賽或評比中獲冠軍還是獲得獎項的人很多,畢業後除了成為作為鋼琴家以外,有的成為大學裏的教育工作者,培養後輩。
 指導學生,有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因為一支鋼琴曲的演奏時間較長的作品偏多,所以授課時間定為每人60分鍾。渡邊教授的課是星期二和星期五,每次教授6名學生。在戰前或戰後不久,有很多人將西洋的演奏作為標准進行模仿,如今在正確理解西洋音樂的基礎上,能夠發揮日本人的獨特感性的富于創見的演奏則更加被認同,因此在教育指導的過程中,時刻注意著不磨滅學生們的個性。
 日本接受西洋音樂是從明治時代才真正開始的。當時以創造和洋合魂的日本國樂和以培養音樂的教育工作者為中心。到後來,逐漸産生了很多優秀的演奏家,形成今天西洋音樂的興隆局面。今後,一定會有日本的貝多芬,日本的莫紮特問世,更加積極地面向世界發揮影響力。在競賽或演奏會中大多使用施坦威公司制作的鋼琴,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熟悉它,不僅在上課時,而且在練習中也盡量使用施坦威鋼琴。在使用施坦威鋼琴時,可以明顯感覺到演奏者的失誤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效果是比較高的。

 

保田龍門作《貝多芬像》
 

肖邦像
 

山本豐市作《克羅采像》

再音樂學院以及美術學院校園裏,除了那些著名的音樂家的雕像以外,還有很多在該校創立時作出了突出貢獻的教官們的雕像。